刘雅婧 沈章明:“实录”与“绝唱”

发布日期:2023-06-26 浏览量:


《史记》备受后人称赞,东汉班固称其“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近人鲁迅称赞“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赞其为“实录”,旨在颂扬它的“质”;称其为“绝唱”,意在推崇它的“文”。文质兼美,体现了司马迁搜集与选择史料的功夫、剪裁与组织的才能。这样的功夫和才能,源于广泛的调查、精细的研究。

走出书斋

《史记》记录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司马迁以一己之力撰写三千年通史,任务相当艰巨。他所面临的头道难题,就是如何搜集与选择史料。

文字史料最常见,也最芜杂。司马迁广泛阅读史料,并且作出细致分析,认为用古文书写的史料最可靠。在撰写《仲尼弟子列传》时,他虽然采信了当时学者的观点,认为孔子有70多位弟子,但只详细介绍了出现在古文资料中的35人。

孔子及其弟子生活的年代距司马迁并不遥远,就已经找不到足够的资料。要想了解汉代学者经常谈论的五帝情况,困难显然更大。司马迁在撰写《五帝本纪》时,就找不到可信的书面史料。由此,他只能走出书斋,开展调查研究,“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到处参观历史遗迹,搜集民间文献资料,听老人讲述各类佚闻掌故。民间的确有很多关于黄帝的传闻,但是“其文不雅驯”,难以采信。司马迁又将搜集到的史料与用古文书写的史料进行比对,互相吻合的便加以采信,两相矛盾的就存疑待考。

求真是司马迁的信条。在出任史官并且准备写作《史记》前,他就开始了相关的调查与研究。20岁时,司马迁从洛阳南下,渡淮河,过长江,窥九疑,浮沅、湘,南登庐山,俯瞰大禹曾经疏浚过的九江。之后沿江而下,又来到今天改称绍兴的会稽,考察太湟,探访禹穴。随后,“上姑苏,观五湖”,渡淮河,临泗水、汶水、济水。考察完山东半岛,又在西归的过程中走访黄河、漯河、洛渠。

这次考察的范围很广,即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非一般人所能及。但是,司马迁不满足于此。公元前111年,他接受朝廷任命出使西南,又趁机考察了当地的水系,“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实地感受都江堰工程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福利。公元前109年,他跟随汉武帝来到黄河决口处,不仅目睹聚众修堤的壮观场面,还亲自参与堵塞决口的工作,获得了切实的体会,认识到河渠水利系统的重要性。这些感受和认识,都记录在《河渠书》中,提高了《史记》的可信度。

上一条:张晶:莫让超前学损耗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下一条:共筑绿色美丽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