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华东师大学者们就此在各个学习交流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大家一致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终身教授 胡晓明
——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文论发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终身教授胡晓明作专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使命”是一个简单明了的提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包含了三项要素:一是中华民族的,二是现代的(所谓“现代”,必然是一百多年中西古今之争、所激荡沉淀下来的思想传统与文化积累),三是二者完全可以也应该结合。
过去,我们一直在争论传统与现代可否结合,一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就是认为不可以结合,只有全盘重新建设。我们看思想史,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有两个趋势是很明显的:一是由斗争而和谐的思想发展(正如冯友兰引张载“有对必有仇,仇必和而解”),一是由多元格局与传统再造。然而思想史上“结合”的主线与趋势至今没有得到较自觉、整体的疏理和较深刻、独到的发掘。
我曾经做过的研究表明,从历史连续性的长时段文化史观来看,从理解与对话的意义上看,(传统与现代)是可以结合的,学界也对此有越来越多的共识。而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是,也应该结合。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逻辑上说,必然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一个文化上弱势而没有世界地位的民族,是谈不上伟大复兴的。因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实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那如何结合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个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再次重申的,也代表了学界近二三十年的基本共识。从中国文论和中华美学的学科来说,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即如何做到“两创”。
